華信電子週報 <不動產行情、不動產估價、不動產法規類>
週報主題: |
10分鐘搞懂~企業評價 |
前言:自中華無形資產暨企業評價協會制定評價準則開始,至後來評價準則由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以公報方式發布評價準則公報後,評價邁入了新的紀元,截至103年07月止,評價準則公報已發布至第9號,日後我們將以評價準則公報為基礎,簡要談論評價的理論與實務。
一、 |
10分鐘搞懂~企業評價 |
(一)評價:
瞭解企業或無形資產價值的行為或過程,稱為「評價」,依「職業道德準則」第三條,評價定義為「決定標的之價值及報告其結果之行為或過程」。至於市場的其他說法,如鑑價、鑑定、估價及估計…等,均非公報上之用法。
(二)價值:
企業或無形資產值多少,稱為「價值」,價格、價錢及金額…等,公報並未採用。
至於為何要使用「評價」及「價值」,而不用其他說法,這一部份就待未來有機會再做說明。
在執行評價作業,有時須要瞭解不動產價格,依「不動產估價師法」及「不動產估價技術規則」,不動產必須交由國家考試及格之估價師執行估價。由於不動產估價與企業評價內涵不同,因此用語上有所差異,其專業用語為「估價」非「評價」、為「價格」非「價值」。
二、 |
評價範圍 |
評價範圍係指評價企業價值(或企業權益價值)及無形資產價值,簡述如下:
(一)企業價值:
企業價值=有形資產+無形資產。
個人的價值理論上與企業價值相同,不過在實務上甚少有對個人價值評價的需求。
(二)無形資產:
1、 可辨認的無形資產:
(1)行銷相關:
商標、商品外觀、網域名稱及競業禁止條款等。
(2)客戶或供應商:
服務或供貨協議、授權及權利金協議、客戶關係、未履約之訂單等。
(3)技術相關:
使用技術、流程、資料庫、軟體、配方及設計等之權利。
(4)藝術相關:
藝術作品(如電影、書籍、音樂、戲劇等)所產生之收入(如權利金)。
2、 不可辨認的無形資產:
通常不可辨認的無形資產指的是商譽。
三、 |
評價目的 |
評價通常係基於以下目的使用:
(一) 交易目的。
股權或業務購入及出售、無形資產授權或作價投資等。
(二)稅務目的。
稅務規劃、稅務申報、稅務說明等。
(三)法務目的。
訴訟、清算、重整、破產等。
(四)財務報導目的。
(五)管理目的。
四、 |
結論 |
本公司自90年起成立無形資產部門,10多年來,看著業界從原來少數幾家在從事評價工作,到現在市場的蓬勃發展,從原來的毫無規範,到現在評價準則公報已發布至第9號,能恭逢其盛,深感榮幸。
而評價主要目的,早期多為小量投資、IPO或公部門釋股所須,緊接著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35號資產減損、技術入股作價時要課稅的用途,然後政府推動生技業產生之技術價值…,到近幾年台商及外商併購或要出售境外企業之目的等,我們看到了台灣企業的發展方向。
評價是一門多元、有趣且深奧的課程,日後將再提出理論與實務上有趣的話題與各位分享。
以上如有錯誤或遺漏之處,仍尚請不吝指正,謝謝!
留言列表